大約同樣是在一年前的這時候,2014年7月4日,我收到了西北發(fā)來的轉(zhuǎn)學offer。收到這份錄取通知仿佛做夢一般得讓我感到不可置信。帶著份年少輕狂的稚氣與沖勁,我開始憧憬未來兩年在這座學術(shù)殿堂的生活。那時,我暗自慶幸著,此后終于可以擺脫本科商學院的一些功利世俗,在象牙塔里專心學習我所熱愛的經(jīng)濟學,認真讀書,做research,當一個徹頭徹尾的nerd。
那時我心中有兩個可以算作偶像級的教授。一位是James Harrigan,我在UVA時的計量經(jīng)濟學教授:他一絲不茍的嚴謹治學態(tài)度震撼著我,此外,他為聯(lián)邦政府提供統(tǒng)計咨詢工作以及Spring Break時飛往法國參加研討會的人生履歷也讓我刮目相看。那樣的生活是我所憧憬并向往的。我當時的另一位學術(shù)偶像是James Heckman,UChicago的諾獎得主經(jīng)濟學教授:他致力于Labor Economics的研究,尤其是對于幼兒教育及發(fā)展的關(guān)注讓我感受到他在以自己的方式讓世界更美好。
James Harrigan, UVA Econometrics Professor
James Heckman, UChicago Economics Professor
帶著這樣的憧憬,我收拾行囊,告別曾經(jīng)渡過兩年本科時光的UVA,在2014年9月12日凌晨五點,與好友在Charlottesville機場擁抱告別,飛往芝加哥,開始了我在西北的美國大三生涯。
然而這一年的經(jīng)歷卻與想象中的截然不同。西北雖然沒有本科商學院,卻因為學校有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緣故,大多同齡人追求的依舊是金融/商業(yè)相關(guān)的工作,似乎人人都想拿Kellogg Certificate (Financial Economics / Managerial Analytics),同屆的甚至是下一屆的同學們大多早早決定要投奔Consulting/Banking。本科雖沒有商學院,氛圍上卻又仿佛更甚于商學院。
這一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讓我感到迷茫與不適應。在某個階段,我也被動搖了:秋季學期里我嘗試申請學校的各種pre-professional student organizations,穿著business formal別扭地在還不熟悉的校園里奔波;春季學期里,我瘋狂地申請consulting相關(guān)的實習,犧牲了不少學習時間,穿梭在career fair與各種面試之中。
腦海中有這樣一個念頭:仿佛只有這樣,自己才能不落后于他人;也仿佛只有這樣,才能讓我心安。然而在這許多奔走與忙忙碌碌之后,我卻終于徹底失了激情,甚至原本喜歡的學術(shù)也讓我感到乏味。其實現(xiàn)在想來這一切也很正常:一味追逐不喜歡的東西,還因此攢齊了一大把足以召喚出神龍的據(jù)信,的確不是滋味,也很不合算。幸好當時一直及時與父母交流
終于有一天,我決定拋下所有的無意義的包袱,靜下心來,開始認真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。自此,我開始變得更加沉穩(wěn)淡定。
跌跌撞撞地過了一年之后,心態(tài)漸漸已經(jīng)有了很大的變化。我逐漸意識到:自己變得越“厲害”,身處的環(huán)境也就越多更出色、更優(yōu)秀的人才。無論身在何處,周遭永遠有比自己更優(yōu)秀、更有天分、更努力的人。不是每個搞學術(shù)的都能拿諾貝爾,也不是每個學金融的都能去華爾街。
做個“拼命三郎”不斷追逐奮斗努力并不一定是人生的最佳選擇。自己唯一能做的,不過是盡職盡責做好自己份內(nèi)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工作,以自己的方式讓世界稍稍變得更好;這點兒對于世界的改變也許誰也察覺不出,但是只要自己明白便好,這樣便能擁有一份放松的心態(tài),微笑著迎接每一天,淡定從容地對待每一件事。
曾經(jīng)的那份年少輕狂已淡去了許多,心中那份成為“小超人”的幻想也已不見蹤影。如今我每天在學校的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工作,有著朝九晚五的固定時間表,薪水微薄,然而已可以自給自足。清晨時隨著上班的人潮向?qū)W校走去,在實驗室里用Stata寫寫代碼、整理數(shù)據(jù)、讀讀文獻、做點筆記。傍晚時再踏著夕陽回家。
晚上照例是一人食,一邊聽著網(wǎng)易云音樂的王東電臺,一邊做菜。偶爾喝點小酒。周末時偶爾約上朋友聊聊天,下個館子,在湖邊散個步。日子一天天地過去,生活簡單又平淡。
Northwestern Lake View
這般淡如白開水的日子是一年前剛拿到轉(zhuǎn)學offer的我所不曾想到過的。有時我會想,生活平淡如此,會不會終有一天就流于平庸?這個問題我暫時還沒有答案。不過有一點我很肯定:在美帝本科這三年來走過的每一步路、踏出的每一個腳印,都不曾讓我后悔。若有機會重新選擇,我在許多個人生的小小岔路口做出的決定都不會改變。甚至是那段曾經(jīng)盲目追求的日子,也算是積攢人生經(jīng)驗值的經(jīng)歷。
如今除了James Harrigan和James Heckman以外,我在西北又多了一位仰慕的經(jīng)濟學教授。他耶魯畢業(yè),年輕有為,向往World Bank的工作,希望改變世界貧困地區(qū)的現(xiàn)狀。我仍然崇拜著這些杰出的教授們,但我已懂得接受自己并不一定如同他們那般優(yōu)秀的事實。這沒什么,只要自己一直默默前進,別忘了心中那個小小的夢想就好。
我終于開始懂得:無論自己如何努力,終究也只是這社會上小小的一顆螺絲釘。這個說法或許陳舊,卻很恰當。有些從小聽到大的老道理,聽起來簡單,真正切身體會到時,卻已是多年以后。
最后送上樸樹的《平凡之路》:
“我曾經(jīng)跨過山和大海/也穿過人山人海/我曾經(jīng)擁有一切/轉(zhuǎn)眼都飄散如煙/我曾經(jīng)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/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