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到美帝,留學黨們多少都會感到有些不適,對于國外的一些為人處事的規(guī)則更是知之甚少,所以做起事來難免會有些不周。不過,別擔心,小編今天就為小伙伴們帶來出國十幾載的過來人獻出的肺腑之言,相信無論對于大家的留學生活還是整個人生都會有著不小的幫助。
北美文化中complain (抱怨) 這個詞是很負面的,complainer (抱怨者,愛抱怨的人)也很受鄙視。如果別人評價說:She/He is a complainer, 基本上就等于把此人在社交圈里判了“死刑”,等于在說:她/他很負面,消極,缺乏戰(zhàn)略性思維,不能成事,我們不要和她/他一起玩耍。
在公司文化中,我們常說don’t complain without alternatives, 或者說Don’t bring up a problem unless you have a solution. 畢竟,明白人都知道,不論生活還是工作,解決比吐槽有價值得多。
但是,讓人類不去抱怨好像又是counter-intuitive的。喜歡給差評是人的本能,發(fā)泄一下更健康! 曾經朋友圈,就有這么一篇刷屏的笑料:
大英博物館的藏品——一塊3750年前的石頭上的文字被破譯出來,竟然是一個買銅的人給賣家發(fā)的一封差評:“你發(fā)來的什么銅?你特么把我當什么了?居然敢這么輕蔑的對待我?”
你看,從老祖宗開始,當被雷到的時候,吐槽的功力是被寫進人類的DNA里的。 出國這么多年,我們親眼目睹很多抱怨演化成bad mouthing,讓很多友誼葬送在是非留言中。 當別人心中塞了這樣一塊寫滿自己差評的大石頭,朋友之間的結下的梁子,也就堅如磐石了……
有些“過來人”說留學圈復雜,筆者倒不以為然。紅塵無邊,凈土難尋。但我也明白這種說法的立足點:畢竟,大家很早獨自到異國生存,事事都要靠朋友,很少能靠上父母家人。
在國外,無論是事業(yè)上,學業(yè)上,還是生活中,如果朋友賣了你,那就真的會很受傷,內傷外傷一起扛,打落牙齒還要往肚里吞。 所以,為了讓吐槽大石沉下朋友圈,筆者獻出出國十年以來朋友們和自己應該遵守的“江湖規(guī)矩”:都是肺腑之言,為的是大家不再互相往院子里扔差評的大石頭。如果我的分享能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,無論你在國內還是國外,我都會非常開心。當然,人無完人,筆者也要不停修煉,與君共勉!
出國十年,我們應該遵守的“江湖規(guī)矩
約飯逛街看電影算是時差黨娛樂項目中的重頭戲了。記得上學那會,很多同學都是自己住,平時自己啃書,自己考試,自己吃飯。沒課的時候,好友約著一起high一下,可能是一星期或一個月中唯一的寄托。好不容易盼到了,卻duang一下被放了鴿子……電話怎么打也打不通,人找不見了,或者最后一秒被對方的一條短信cancel了……火冒三丈是肯定的,下次再約也很難。
很多獨生子女的出廠設置造成他們對別人的包容度不高,大家一起共事往往會意見相左。意見不統一本來可以簡單解決,卻總是衍生出更多drama,后來一群人圍在一起糾結誰先撕逼了,誰瞧不起誰了,誰兩年前欠了誰的錢還沒換呢……
首先,如果要對別人提出意見,最好不要以泄憤或者讓人難堪為目的,而是要為了解決問題繼續(xù)move forward.
其次,有意見最好當面鑼對面鼓。 和西方文化不同,國人的文化偏于含蓄,不贊成面對面對峙,凡事求和,面子當先。這個求和有時候會誤事,很多事是不破不立的。 不能對面提出的意見,在社交網絡上指桑罵槐,或者在別人背后指指點點,都是副作用很大的。
西方文化尊重個性,不管是哥特風的青年還是行為藝術專業(yè)的同學,可能在你的眼里外形和行為怪異,但是要記得,你無權歧視或者冤屈任何人。 每個人的靈魂都是平等的,大家都只有一條命,想怎么活是自己的事。有些時差黨把種族歧視色彩濃重的詞語掛在嘴邊當成笑料,大家都知道這是stereotype 和 discrimination. 聆聽和接納,總比先入為主的歧視更能帶來價值。
能夠先放下自己輕慢的心,看到別人閃光點,是一種能力,需要一定的修為、情商和善心。 在西方,很鼓勵give people credits的行為。在一個項目做完之后,如果我們都是不再標榜自己做了什么,而指出別人做了什么,這樣我們也會更懂得appreciate別人,自己也就更開心一些。
Privacy是個太重要的詞。西方的法律是保護隱私的。港臺的娛樂文化把“爆料”、“八卦”這種道德缺失的行為合理化、娛樂化。其實,生活不是綜藝節(jié)目,我們要有足夠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來判斷媒體傳播出來的價值觀。如果沒事,最好不要探究別人的生活。